|
渤海大學圖書館,一位青年教師(前)在查閱書籍。 |
中評社北京4月22日電/學歷高、視野開闊且思想活躍,是大學教師群體中的重要部分,是教學與科研工作的生力軍,渴望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中實現個人價值,被寄予承載高校乃至國家、民族未來的厚望,但伴隨這些“高、大、上”的標簽,“壓力山大”、困惑不解也隨之而來,“青椒”成了網絡戲稱占據高校大半壁江山的青年教師的代名詞。
科研經費難覓、職稱晉升通道擁堵、教學評估難測、生活壓力大……這些成長中的“囧像”讓象牙塔內的青年教師屢見各類媒體。這些困頓是讓“青椒”們腳步趔趄、心生乏意,還是讓他們坐著“冷板凳”不忘初心,依然憧憬“詩和遠方”?
為此,記者走進遼寧部分高校,走進青年教師群體,還原“青椒”們的真實工作生活狀態,感受他們的酸甜苦辣,探尋如何強化他們的職業自信,以及作為學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文教薪火世代相傳。
青年教師壓力幾何
教學:課被安排得滿滿當當,但付出與回報難成比例
600起床跑步,630開始吃早餐、查資料、寫論文;
730趕到學院,800—1100上2節課,大課間20分鐘去找系主任及院長簽字報銷發票;
中午吃完飯後在辦公室撰寫由副院長牽頭的課題報告;
下午到另一個班上3節課。課間要趕在財務處下班前去報銷發票;
晚上批改學生作業,備課,回復學生的郵件;電話24小時開機,處理學生的各種突發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