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趨勢說明現代政治技術更多採取數碼化、信息化的形式,所以,現代的政治,實際上是“信息化政治”或“數碼化政治”。現代政治鬥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信息控制權及其不斷分配的鬥爭。現代政治技術政治壟斷傳媒體系當做重要的政治策略[6]。台灣主流媒體是台灣政黨角逐的主要工具,一些媒體成為匯聚政治觀點、政治智慧的思想庫,影響台灣主流民意和兩岸關係。台灣思想庫發展體現了技術政治的這一重要趨勢,圍繞著一些出版物,一些觀點相近的學者持續傳達和匯聚一些理念,發揮了思想庫的作用,這些刊物包括《中共研究》、《大陸研究》、《政治科學研究》;報紙包括《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旺報》等;電視中的政論性節目、地下電台等。大眾傳播媒介對公眾的影響是巨大的,人們可以不注意傳播媒介也可以不相信自己所閱讀、所見、所聞,但是傳播媒介重要的政治功能是製造議題,它可以決定哪些問題將為大眾所矚目,牽引人們發表意見和開展討論。大眾性、認可性、精確性、開放性成為思想庫對政策影響力重要的現代政治技術特征。
(二)基於台灣思想庫的結構與功能:台灣思想庫類型及其內在結構
受台灣社會發展與島內政局的影響,台灣思想庫具有思想庫的普遍特征和類型,但也深深打印上台灣的烙印,呈現出新形式。例如,基金會模式、辦公室模式(謝長廷辦公室、蔡英文辦公室、陳水扁辦公室)。台灣思想庫結構包括資金來源、組織框架、人員構成和流動、研究領域、活動和交流機制等要素,有很大的差異性,結構的差異影響其功能和機制運行,也影響其在兩岸關係中影響力。結構健全,體系完善,機制開放的思想庫無疑對政策的影響力大。
台灣思想庫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結構性的問題。智庫的興衰,與其金主以及特定政治人物的動向息息相關(因此可說是中上層企業界的政治投資)。台灣思想庫由於過度依賴金主和政治性的捆綁,其客觀性也遭到質疑。台灣思想庫需要多方資金支持,招募機智且善於利用媒體的人才,提出創新性思想,提供解決方案,影響並引導公共政策。為此理解受眾、提供精確智慧產品、參政能量以及評價等成為制約思想庫發展的結構性問題。
(三)基於台灣思想庫的思想產出與政策參與:台灣思想庫的大陸研究及其大陸政策互為表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