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玉祥,蔣介石和閻錫山的合影 |
處於京畿肘腋之地的山西爆發起義,使清政府十分驚恐。立即命令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率部鎮壓。吳本向往民主革命,先前曾參加過唐才常的自立軍反清起義和華興會的長沙起義,早已是個革命者,此時準備聯合山西民軍在北方革命,遂邀閻於11月4日在娘子關會晤,商定共組燕晉聯軍,吳任大都督兼總司令,閻任副都督兼副總司令。閻即派兵一營開赴石家莊,與第六鎮官兵共同截斷京漢鐵路,扣留了清政府運往武漢前線的軍用物資,阻止袁世凱入京就任清政府內閣總理大臣,並擬揮師北上推翻清廷。
袁恨之入骨,收買吳的衛隊長將吳刺死,燕晉聯軍的雄圖大略遂告失敗。
11月15日,清政府改派張錫鑾為山西巡撫,並命曹錕第三鎮進犯山西。12月13日,清軍攻占娘子關。閻錫山采納同盟會員景梅龍的建議,決定分兵南北,繼續戰鬥。閻率民軍一部北上綏遠,曾攻克包頭、薩拉齊並向歸綏(今呼和浩特)進軍;副都督溫壽泉率民軍一部南下河東,配合山西民軍攻克運城、絳州並圍攻臨汾,在後方和側背對清政府構成極大威脅。南北議和結束、清帝退位以後,閻錫山於1912年4月返回太原,仍以都督名義掌握山西的軍權。
參加辛亥革命是閻錫山一生中最光彩的一頁。孫中山於1912年9月(閻錫山時年29歲)視察太原時曾說:“去歲武昌起義,不半載竟告成功,此實山西之力,閻君百川之功。……倘非山西起義,斷絕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閻錫山夤緣時會登上都督寶座並獲得如此評價,在國內是僅有的一人。
擁袁稱帝保存實力
袁世凱的真面目,早為一部分革命黨人所認識,吳祿貞就是其中之一。閻錫山在吳祿貞的勸說下,與吳共組燕晉聯軍,出兵石家莊,一時在北方造成強大的革命聲勢。但當吳祿貞被刺後,閻的態度立即起了變化。
1911年12月初,南北議和已經開始,袁世凱違約派第三鎮進攻山西民軍。在大軍壓境面前,閻既懾於袁的威力,又對袁抱有幻想,遂同意同盟會員景梅九的建議,致函袁世凱謂,如果袁能“協同軍民,顛覆帝制,然後敷政共和,與民更始”,則擁袁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南北議和後,閻由歸綏地區南返,行至忻州,收到袁不許他繼續前進(即不承認他為山西都督)的電令。在這種情況下,閻錫山認為袁手中不僅握有重兵,而且將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整個政治天平已傾斜到袁的一邊,於是一面請求孫中山給予支持,一面派人向袁輸誠;又在建都問題上站在孫中山的對立面,贊同袁世凱建都北京的主張,並聲稱“以形勢論,以事實論,以對內對外論,目前自無舍北就南之理”。篡奪了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的袁世凱,看到閻錫山不同於其他同盟會員,遂任命閻錫山為山西都督。從此,閻即主管山西。
同盟會於1912年8月改組為國民黨,閻錫山被任為參議。由於袁世凱對革命黨人恨之入骨,閻遂於1913年春宣布脫離國民黨;(由此,可見其政治投機)繼而又根據袁11月4日的命令,飭令山西“各縣知事將國民黨分設機關一律解散”,並聽任袁派到山西的爪牙金永(山西巡按使、民政長)肆意打擊、迫害以至殺害同盟會員。所以,袁於1914年6月改各省都督為將軍之時,又任閻為同武將軍,令其督理山西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