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在台灣 |
1937年(54歲)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全國軍民奮起抗戰。8月5日閻錫山赴南京參加國防會議,表示擁護全面抗戰,受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當月國共第二次合作達成協議,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編入第二戰區戰鬥序列,進入山西作戰,國共合作在山西進行抗戰的局面形成。閻提出民族革命的口號,同意由犧盟會組建新軍——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和太原工人武裝自衛隊,並給予武器裝備。9月20日,根據中共的建議,又成立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場總動員委員會,組建新軍暫一師,以續範亭為師長。
日本侵略軍占領平津後,其一路指向山西。閻錫山於8月27日赴雁門關內的太和嶺口指揮作戰。9月初,日軍侵入山西,晉綏軍在天鎮和廣靈未能阻敵前進。9月下旬,國共兩黨軍隊配合進行了平型關戰役,八路軍殲敵1000餘人,取得抗戰以來的首次勝利,給抗日軍民以極大鼓舞。接著,閻部署晉綏軍與中央軍共同扼守忻口,與敵展開大規模戰鬥。忻口我軍堅守23天,予敵重創,在戰略上具有重大意義。由於敵強我弱,11月8日太原失守。閻錫山於4日離開太原南撤臨汾。
在此期間,閻錫山看到他的舊軍大部潰散,文官多數棄職,遂希望由犧盟會和決死隊幫助他支撐和扭轉山西危局。在他的支持下,新軍到1939年夏已發展為4個決死縱隊、一個工兵旅和一個暫編師,共轄50個團,約5萬餘人;在山西的7政區中,有5個行政區及其所屬縣的政權由犧盟會掌握,在105個縣中有70個縣長由犧盟特派員(共產黨員)擔任。山西成為全國實現國共合作、堅持抗戰的模範地區。
動搖妥協聯日圖存
閻錫山撤退至臨汾進行整頓,成立民族革命大學,公布了與中共《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內容基本相同的《民族革命十大綱領》。
1938年2月16日閻成立了以舊派人物為骨幹的“民族革命同志會”,自任會長,以之與犧盟會和國民黨抗衡。
1938年(55歲)2月,日軍大舉南侵。閻錫山經吉縣渡過黃河到陝西宜川縣秋林鎮避難。在八路軍、山西新軍和晉綏軍的打擊下,日軍退縮於鐵路沿線和平原地帶,廣大山區成為抗日軍民的根據地,中共領導的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邊區相繼成立。閻錫山根據形勢游弋於黃河兩岸。山西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閻錫山眼看共產黨的影響迅速擴大,新軍和犧盟會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感到繼續下去勢將動搖自己的統治,於是決心消除中國共產黨對新軍和犧盟會的影響。
8月,他在吉縣古賢村召開的由軍師長參加的“古賢會議”上,即鼓動舊軍反對新軍,舊派反對新派,並說“天要下雨,趕快準備雨傘。一落人後,便要吃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