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阿富汗政府再次向美國表示善意,慷慨地向“美國內陸考察公司”授予了在阿富汗搜尋石油資源的75年特許權。但僅僅在一年以後,該公司就以資金緊張為由放棄了這項投入。這里包含的另一個原因是,蘇聯人對美國在阿富汗的活動非議頗多,拒絕讓美國人使用他們建造的鐵路運輸物資。
“二戰”戲劇性地扭轉了美國對阿富汗的冷淡。1942年,美國外交使團第一次訪問喀布爾,馮.埃格特成了美國駐阿富汗的第一任大使。這次外交行動的目標非常明確:這年12月,美國國務院就開始提議,建議修建一條穿過印度、阿富汗、蘇聯,最終到達中國的公路。美國官員甚至為這一計劃進行了實地考察。但由於蘇聯拒絕美國人入境勘測,阿富汗方面也顯得勉為其難,計劃最終告吹。但從那時起,美國開始了對阿富汗的經濟援助,美國工程師陸續到達喀布爾,協助當地的水利建設。華盛頓第一次表示:“阿富汗對於美國的中東政策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冷戰’提高了阿富汗在美國眼中的地位。就像19世紀的英國,美國也開始擔心蘇聯擴張的野心將會讓他們主宰阿富汗,并由此向南推進,深入到阿拉伯海地區。”巴基斯坦薩果達大學教授穆沙拉特.賈賓告訴本刊記者,“阿富汗也感到了來自北方的威脅,他們清楚自己在美蘇之間的位置,也習慣了夾在大國之間的角色。1949年,阿富汗官員曾公然要挾美國,‘除非美國給予阿富汗更多的援助,不然我們就要轉向蘇聯’。”
除了蘇聯,美國對阿立場變化的更重要動機正是源於阿富汗南部邊鄰巴基斯坦。1951年,美國南亞事務助理國務卿麥克基訪問喀布爾,根據美國駐阿大使館的建議,這一次,他不但積極地和阿富汗方面討論了他們期待已久的武器出口,還把話題引向了普什圖族問題。“美國關心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邊界爭端,美國太在意巴基斯坦的戰略意義。與巴基斯坦相比,阿富汗只不過是一個遙遠、狹小、貧窮,自然資源有限的無足輕重的國家。在美國看來,阿富汗的頭號問題并不來自克里姆林宮,而是來自他們自己:那時的阿富汗正積極地推進建立獨立的普什圖國家,挑戰著劃定阿巴邊界的杜蘭德綫。”賈賓說。1893年英國人劃定了巴阿兩國國界時,將普什圖族聚居區一分為二,阿富汗一直拒絕承認這樣的劃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