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月15日,最後一批蘇聯軍隊撤出阿富汗。當最後一輛坦克駛上蘇阿邊境的阿姆河大橋時,駐阿蘇軍司令格羅莫夫跳下戰車,同前來迎接他的兒子一起徒步走過蘇阿邊界綫。面對蜂擁而上的記者,格羅莫夫說了兩句話:“我是最後一名撤出阿富汗國土的蘇軍人員,在我的身後,再也找不到一名蘇聯士兵了。”
“蘇聯從阿富汗戰場上徹底撤軍。幾乎就在同時,美國也失去了阿富汗的興趣。”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哈法茲.馬力克在其著作《美國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對外關係》一書中指出,“華盛頓迅速關閉了在喀布爾的使館,因為7個聖戰組織無法達成權力分享協議,開始自相殘殺,國家已經陷入一片混亂中。隨後,美國和巴基斯坦的關係也因為核問題惡化。”
在80年代美巴蜜月期的同時,里根政府還成功地扭轉了美印對抗關係。1984年,里根簽署了國家安全指令,鼓勵美國向印度出售高技術。同年,兩國簽署了技術轉讓諒解備忘錄:4年後,印度從美國進口的先進技術產品是1983年時的10倍。美國首次派遣了美軍軍官赴各軍事學院交流。美國也開始在太空領域幫助印度進行研究,并幫助印度進行通信和氣象衛星的研製。值得玩味的是,1985年美國會通過了單獨針對巴基斯坦核試驗的《普雷斯勒修正案》,要求總統每年必須向國會提供美對巴經濟和軍事援助不得用於發展核武器的證詞,但美國總統每年向國會提供的證詞都有利於巴基斯坦,直到1989年10月為止。
力量對比引發的反思
10年之後,2000年3月,美國總統克林頓開始了他的南亞之旅。作為22年來第一位訪印的美國總統,克林頓在印度停留了5天之久,簽署了《印美關係:21世紀展望》,確認兩國致力於建立一種“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設性、經濟上有成果的”新型夥伴關係。
在結束南亞之行之際,克林頓花了5個小時造訪巴基斯坦。在機場迎接這位1969年以來首次訪巴的美國總統的是外交部長薩塔爾。在伊斯蘭堡,克林頓對穆沙拉夫總統提出了幾點要求:盡快結束軍政府統治狀態,緩和克什米爾衝突,不要處決前總理謝里夫——他曾經一度向穆沙拉夫施壓,要求在“基地”組織和拉登問題上與美國合作。穆沙拉夫做出保證,謝里夫不會被處死。但對於其他問題,他不置可否。
此刻的巴基斯坦正處在美國的多重制裁之下。1989年10月通過的《普雷斯勒修正案》讓美國取消了對巴基斯坦的一切援助、官方軍火交易和人員交流,同時還拒絕交付巴基斯坦已經付款6.58億美元的28架F-16戰鬥機。1998年5月,巴基斯坦核試驗後,美國進一步加深了對巴基斯坦的軍事和經濟制裁。另一項制裁則是針對1999年穆沙拉夫的政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