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命宮廷畫師繪制的《萬國來朝圖》(局部),後世多認為乾隆年間錯過了英國使臣來朝的開放國家的機會,導致了後來的鴉片戰爭,高王淩對此持不同看法 |
中評社香港9月27日電/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63年零4個月,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乾隆雖自詡“十全老人”,但在傳統的史書中,一提到其統治的晚期總給人沉沉暮年之感。
這個時候的清朝,一邊是駭人大案頻發,如乾隆四十五年(1780)雲貴總督李侍堯、雲南巡撫孫士毅貪腐案;四十六年甘肅捐監糧騙局案從總督勒爾謹到主持捐監的王亶望(此時已從原來的甘肅布政使升任浙江省巡撫)、蔣全迪(蘭州知府)、王廷案(案發時任布政使)及全省州、縣、廳的所有官員全都有所染指;五十一年兩廣總督富勒渾案發。另一邊,則是各地起義不斷,典型的有乾隆五十一年台灣林爽文起義,乾隆六十年湖南、貴州苗民起義及湖北、四川、陝西白蓮教起義。
“這成為他統治最為失敗、最令人詬病的一段。”在新著《乾隆晚景》中,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教授高王凌也坦承。
不過,作為“乾隆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前兩部是《乾隆十三年》和《馬上朝廷》),高王凌似乎又為我們展現了乾隆晚景的另一面:作為皇帝的乾隆仍舊老辣、高壓地對付貪官污吏;看似動亂不堪的社會仍在前期的發展勢頭之上並處於相應的發展之中。至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接見英國使臣馬嘎爾尼,“禮儀之爭”顯然被後世史家不適當地誇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