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信:兩岸應通過對話管控衝突
我接著補充一下蔡教授的發言。剛剛提到葉俊榮的發言其實就非常清楚,他提到:“內政部於1947年公佈南海諸島位置圖,即已宣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及相關海域主權屬‘中華民國’所有。”這其實就已經把幾段線都涵蓋進去了。在之前還沒有南海仲裁案時,我曾與大陸的學者朋友討論這個問題,我提到台灣在南海問題有一個很重要的立場,但是大陸從來視而不見,就是整個南海問題不是我們兩岸之間的爭執,還面臨與南海周邊很多國家的爭端,但在協商時大陸就把台灣撇到旁邊去當做不存在,台灣希望有多邊協商機制,大陸卻是希望一對一。這完全是基於兩岸之間“主權不相容”的舊思維來看問題,硬是要把台灣排除在外,台灣當然會感覺到不夠友善。
所以我覺得就像華沙中美大使級會談所留下的遺產那樣,只有雙方都能在會談中設法淡化分歧,並且互相關切對方關切的問題,從而檢討自己的政策、立場,這樣,即使沒有辦法解決摩擦衝突,至少比較有可能控制摩擦衝突,從而為找出解決分歧創造條件。我想對話的意思,並不是說談好以後就一定會關係很好,但至少可以使衝突能夠真的控制下來。所以藉由這一次的仲裁案,其實我們都應該思考,兩岸是否有這樣一個新的可能。我就作這點補充,謝謝。
趙春山:兩岸應抓住適當時機打破僵局
我想祥喜兄提這個問題,著眼點是希望兩岸能夠和,也就是大家總要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我還是把大話講在前面,大話就是兩岸應從一個民族共同利益的立場出發,小不忍則亂大謀。今天中國大陸是站在大的一方,台灣站在小的一方,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難處,各有難處。我過去幾年來奔走兩岸,其實有很多問題在我們看來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最後變成可能了,包括馬習會也是這樣。事先我們都認為馬習會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最後能夠實現,至少在兩岸關係史上能夠有這樣一個成果了。我覺得這絕對不是旦夕之間的事,而是經過長時間醞釀、雙方面不斷溝通以及運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而最終達成。
其實在很多地方,都展現了剛剛忠信兄所講的溝通、協調的必要性,這個溝通協調的名詞可以有很多用法。我記得當年中共與前蘇聯在交往的時候,面前存有三座大山,中共強調如果三座大山不解決就不談判,negotiation;但是雙方還是可以磋商,consultation;沒有磋商,也可以對話,dialogue;沒有對話也可以談一談,talk。因此,不管是talk、dialogue、consultation還是negotiation,雙方都總是要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