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為在海外的“台獨”人士紛紛返回台灣,使得原先不敢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人士,也跟著舉起“台獨”的旗幟,與國民黨主張統一的人士不斷的進行意識型態上的對抗。
民進黨為了整合“台獨”的旗幟,於是在1991年10月13日的第五屆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全代會),通過修訂黨綱中的一個條文,成為被外界通稱的“台獨黨綱”,它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而草案是由創黨黨員林濁水等所起草。一般外界容易以為該條文是一個單一文件,其實它僅是民進黨黨綱中的一條,描述台海現狀,並揭示民進黨追求讓台灣成為正常化國家的理念。
為了和民進黨“台獨黨綱”對抗,1992年國共雙方也建立“九二共識”,作為兩黨追求統一的基礎。“九二共識”最早起源於1992年的“九二香港會談”
,但在會談結束後,當時國共雙方並未真正達成共識。兩岸在隨後多次談判中,逐漸形成這個默契。
2000年4月28日,當時的陸委會主委蘇起於卸任前創造並公布了“九二共識”這個名詞。但因為它只是經由兩個非官方組織(海基會與海協會)口頭協商形成的共識,雙方對它的理解與解釋又有所不同,因此到目前還是存在許多爭論,甚至連它存在與否,也有爭議。
而中共官方一開始並不承認存在“九二共識”。直到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大陸,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談後,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共識,中共政府開始接受該名詞,並在公文書上使用。
這也是“連胡會”5項願景中,第一項開宗名義會使用“促進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盡速恢復平等協商”的緣故。
雖然國共雙方後來肯定有“九二共識”存在,但是雙方對“九二共識”內涵的認知上,也有很大的差距。大陸方面對“九二共識”的認知是“一個中國原則”,但是國民黨認為“九二共識”的內涵是“一中各表”。
由於國共雙方對“九二共識”的認知差很大,所以民進黨的認知就更是南轅北轍了。民進黨從陳水扁執政時期認知的“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一直延續到現在,民進黨也沒有人說得清楚“九二共識”的內涵,於是民進黨提名2016年的“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乾脆就說“兩岸關係不是國共關係”,應該是政府與政府之間的關係。
蔡英文這句話其實否定了過去6年多來國共所簽署的諸多協議,因為過去兩岸所簽署的協議民進黨並未參加,所以兩岸即使是以白手套海基會和海協會簽署協議,但是在民進黨的反對下,簽署協議看似進行得相當順利,但是就像“服貿協議”一直在“立法院”過不了關,就可顯現協議簽署的主角,還是以國共兩黨為主,其他的政黨並未有實質上的參與。
就因統獨的意識籠罩整個台灣,所以過去藍綠兩大黨在選舉中,就不斷的以“九二共識”和“台獨黨綱”對戰,到1999年民進黨雖然又通過了“台灣前途決議文”,想以這個決議文取代“台獨黨綱”,但是“台獨黨綱”已經深入人心,如果沒有拿掉,大家所認知的民進黨,還是一個“台獨黨”。
台灣雖然沒有階級意識作為鬥爭的對象,但是以統獨為主的政治鬥爭,仍然不時的影響到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鬥爭,這也是台灣不斷造成內耗的惡果,讓台灣的經濟發展倒退回14年前的水準。
所以意識型態的鬥爭,對國家發展中的經濟發展影響最大,以中東地區為例,雖然很多國家盛產石油,讓這些國家擁有巨額的資金,但是在宗教衝突不斷的情形下,中東國家並無法利用這些資金來發展經濟,這就造成這些國家越有錢,就越落後的結局。
台灣也是一樣,在威權體制時期台灣可以創造“經濟奇蹟”,但是在全面民主化以後,統獨的爭議影響台灣的發展甚巨,結果是讓新一代的台灣人身處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大家對未來前途相當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