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著北京第二次中日韓首腦峰會這一大舞台,鳩山的“東亞共同體”再次受到熱捧。 |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電(評論員 張智新)日本新上台的民主黨首相鳩山由紀夫,本人在亞洲和世界尚不算知名,但近來他倡導的一個理念似乎煞是走紅——東亞共同體。借著北京第二次中日韓首腦峰會這一大舞台,鳩山的“東亞共同體”再次受到熱捧,不僅中日韓三國政界和媒體輿論高度關注,東南亞國家同樣議論紛紛,甚至連一貫對此不置一詞的美國,這次也公開表態。不久前,在北京就朝核問題開展外交協商的美國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就此表態稱,目前亞洲地區的主導機制並不明確,但任何涉及到安全、經濟、商業的重要機制都不應該將美國拋置在外,“美國是一個活躍分子,我們會參與其中。”
這可謂是美國對“東亞共同體”首度做出有興趣的表態。不過,聯繫到近來其“重返東南亞”的系列外交戰略布局,美國如此反應並不意外;相反,如果美國對此無動於衷,才是令人稱奇的意外。
其實,奧巴馬高調推出的“重返亞洲”戰略,與其稱之為“重返”,不如說是“重新重視”。美國本來就須臾未曾離開過亞洲,只是由於前總統小布什任內美國主要精力集中於伊拉克、阿富汗兩大反恐戰場,眼看著中國和東盟在經貿等領域的合作如火如荼,一時間突然有悵然若失的被邊緣化感覺,更有重返亞洲舞台中心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確如坎貝爾所言,東亞目前雖有諸如東盟、APEC、東亞峰會、東盟十加三以及中日韓峰會等諸多多邊機制,但尚未形成穩定、持續、有效地主導機制;美國也的確不能被排除在東亞一體化的任何多邊機制之外。但是,人們仍有充分理由反問美國:是不是美國參與了,一個有效的“東亞共同體”主導機制就會很快形成?坎貝爾所言的諸多多邊機制中,有哪一個機制是完全封閉或者對美國說不的?倒是美國對朝自己深處橄欖枝長達17年的東盟一再“say no”,才是造成今天自己倍感失落甚或邊緣化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