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許子東:重讀文革作品仍有社會意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21 09:12:01  


 
  不過內地學術傳統的好處在於,做事以常理為底線。有政治壓力,學術量化,或商業化操作,儘管有危機,照樣出成果,照樣有好的學者,出很好的書。

  相比之下,香港沒有政治干擾,經濟壓力也不大,但又很難出大的學術成果,其中原因,值得檢討。比如量化的學術評審,以item為單位,5千字論文、50萬字著作,都算一“件”研究成果。你翻譯但丁全部《神曲》,或譯一短章,同樣都可能獲0至4分。這種論文、著作等量齊觀甚至刊物等級比論文質量更受重視的量化統計方法,對人文學術研究,傷害多過尊重。

  再如四級評審標準(以香港大學資助委員會2014最新方案為例),分別是“世界意義”、“國際優異”、“國際認可”和“地域與國家認可”。實際操作中,中文的研究成果大都會被評為第四等(在我來說,論文能獲“國家認可”,已是很高榮譽)。而英文論文,則天然“國際”。三本中文著作不如一篇英文論文,程序“公正”,結果荒誕。

  還有用項目基金鼓勵研究,本是好事,但經費是否應比成果更受重視?A老師有三個項目,發表三篇文章。B老師只一個項目卻發表十篇論文,在香港的大學裡通常A更容易升職。但研究項目的本來目的,不就是出論文、有專著、獲好評、被應用嗎?

  香港也有牟宗山、錢穆、勞思光、饒宗頤,中國文化也有傳承,但近來越來越抵擋不了功利化的“現代性”需求。商人管教育、科學管人文、量化管精神、英語管中文。所以在學術上,香港就是一個舒舒服服,安安逸逸,沒有貪腐但也缺乏動力的避風港。

  南都:你也做過香港文學研究,你怎麼看香港文學當前的狀況?

  許子東:香港文學大概的脈絡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是左右對峙局面,左派、右派,包括很多南來作家。20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香港出現一些本土文學,西西等作家,強調香港跟內地的不同。突然到20世紀八十年代有“九七”問題,香港的自主性開始受到威脅,香港文學出現一個高潮,我稱之為“失城文學”,就覺得這個城市要陷落了。這種文學成為整個八九十年代的主流,其中也有一些很好的作品。

  “九七”以後,香港並沒有像他們想象的那麼快陷落,所以政治主題就下降了,香港文學又回到小眾邊緣的地位,情色或技巧探索。總的來說香港很少有宏大的現實主義創作,很少有。浪漫主義則由流行文學體現。“文藝小說”主流一直是現代主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