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在海戰場上以“後來者居上”之勢一舉摧毀了戰列艦的霸主地位,成為主宰海洋的“新秀”,並得到迅猛發展。可是戰爭結束後,隨著核武器、戰略導彈和各種新型常規武器的出現,很多國家在是否發展航母問題上,開始游移不定,航母發展也一度陷入低潮。美國雖然在“二戰”後建立了其絕對的海上優勢,但是因為美國在日本兩次使用原子彈,“核武器至上”的論調一度盛行。1946年,美國在比基尼島進行核試驗時,用了兩艘航空母艦“薩拉托加號”和“獨立號”來測試抗核爆能力,結果一艘沉沒,一艘重傷;1949年,狂熱支持轟炸機的美國國防部長約翰遜斷然叫停開工僅5天的“美利堅合眾國號”大型航母,轉而購買B-36重型轟炸機,引起美國海軍強烈反彈,最終釀成美國海軍史上著名的“眾將的抗爭”,美國的航母發展之路一度受阻。
而蘇聯和之後的俄羅斯,也在發展航母的問題上走了曲折的一段路。李傑告訴本刊記者,蘇聯海軍早在斯大林時期,就考慮過發展航母,後來因為“二戰”爆發停滯下來。赫魯曉夫上台後,對航母嗤之以鼻,相反對核潛艇和遠程導彈倍加推崇。“蘇聯儘管那時候經濟還可以,但是比起美國還是略遜一籌,科技水平也不行,所以它的指導思想是用導彈來對美國形成威脅或遠程打擊,通過核潛艇來對付美國的航母編隊。因為它知道在航空母艦領域,與美國在海上一對一的較量可能不是對手,所以就重點發展戰略核潛艇和核動力攻擊型潛艇。”1957年8月,蘇聯宣布發射成功一枚洲際導彈,而第二年,美國海軍就決定開建核動力航母。1961年,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面世。
1962年爆發的“古巴導彈危機”徹底改變了這一看法。美國U2偵察機拍攝到蘇聯在古巴部署的16~32枚蘇聯中程彈道導彈的照片,此舉激怒了肯尼迪。“美國當時出動了8個航母編隊,大概七八百架飛機,90多艘艦艇,把所有進入古巴海域的蘇聯船只全部截住。起初赫魯曉夫還嘴硬,說要和美國人抗爭到底,實際上到最後一刻卻軟了下來,把古巴島上的20多枚導部全部撤了出來。蘇聯的潛艇在美國航母的監視下,浮出水面接受檢查,是一件非常丟面子的事。”李傑說。
“古巴導彈危機”讓蘇聯和美國都認識到航母的實戰和威懾作用。之後,赫魯曉夫對待航母的態度開始有所轉變。“但他礙於情面,開始也不好意思直說。當時的海軍司令會揣摩他的意圖,向赫魯曉夫建議造一個‘直升機反潛巡洋艦’——他不好意思叫‘航母’——就是現在停在天津的‘基輔號’,其實也是四不像。”李傑說,之後,蘇聯又相繼建了“莫斯科號”和“明斯克號”,“也能起降少量的垂直起降飛機,但性能差很多”。其後發展到“瓦良格號”,接著又發展一艘叫做“烏裡揚諾夫斯克”。“這艘航母當時造了百分之七八十,已經和美國的大型航母戰技術性能十分接近,八九萬噸,也是核動力,也有蒸汽彈射器。但蘇聯一解體,就扔在了那兒。美國耍了手腕說‘我要高價買你的廢鋼鐵,你給我拆了’。蘇聯當時也亂糟糟的,說‘行’。航母一拆以後,美國公司說我們這個公司倒閉了,不要了。結果把俄羅斯人耍了,因為拆毀了就沒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