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日俄戰爭後,日本對東北的佔領在某種概念上說實際上已經開始。據《劍橋中華民國史》,日本的滲透就是以管理南滿鐵路為標誌。中國領土上的鐵路,管理者卻是俄國和日本。戰敗了的俄國,交出的是它先於日本而蠶食的“一杯羹”,如今,它拿出來不過是要與日本共享而已,這正是崛起後野心勃勃的日本所需要的。《劍橋中華民國史》寫道:
日本在1906年建立了南滿洲鐵路株式會社以管理根據樸次茅斯條約由俄國轉讓的鐵路線,達到了向中國有效滲透的新水平。……滿鐵是按照日本商業法建立的一個合股公司,50%的股份掌握在政府手里,餘額出售給日本和中國的投資者,但是在1906年10月 5日最後期限結束前,沒有任何中國人購買股份。由於中國人缺席,公司就這樣全部歸日本人所有。(第104頁)
南滿鐵路株式會社的基地在大連。在滿鐵管理下,該城迅速發展成東亞主要商港之一和滿洲的門戶。從那個基地出發,公司幾乎像一個獨立政府那樣運作。最初管理鐵路的授權不久就擴大了。……日本政府為保護它在關東租借地和南滿鐵路株式會社的權益,建立了關東軍。它的司令部設在旅順,它的各分遣隊駐在租借地以外。根據樸次茅斯條約,每公里鐵路線最多允許駐兵十五名。這允許日本在和平時期有一個整陸軍師團駐在滿洲,這些部隊很快就成為日本滲入中國的先頭部隊。(第195頁)
具有一定政府功能的滿鐵株式會社,就這樣堂而皇之地在東北出現﹔日本關東軍也似乎名正言順地應運而生。在他們的部署與保護下,大規模的日本移民東北的墾荒計劃得以實施。而這卻不是目標的終結,隻是走向目標的開始。
最後的目標就是侵吞。對日本來說,廣袤而富饒的東北實在是最誘人的一片土地。因此,日本對東北的覬覦,早已不是秘密,它欲將之吞並竊為己有的意圖,也早為外人深知。
早在1907年10月31日,德國駐北京的公使在致德國首相的公文中這樣說:
我現在要假定,目前無論歐洲列強或美國都不想瓜分中國,但是,日本要在不久時間以內用它的行動強迫列強進一步從事於中國問題。……我極端相信,把日本天皇搬到北京是浮現在日人眼前的最高目標。(《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第3卷,第28頁)
幾年過後,1912年7月25日,德國代理外交大臣的記錄中這樣寫道:
附在此間的節略在我看來似乎建議對日本作一個太廣泛的遷就。南滿終究不能避免被日本歸並之命運……滿洲是中國將來最富饒地區之一。德國在該處的商業在中國統治下將比在日本統治下有更好的前途,是不容懷疑的。一旦日人感覺他們完全是滿洲的主人翁,儘管門戶開放的一切保証,在大的經濟問題上,像所謂政府買賣,將沒有什麼留下給德國人,而小商業顯然也將全部轉入日人手中。(《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第三卷,第443頁)
讀這些德國人多年前的觀察與分析,就該知道黑色“九一八”的降臨,遠不是一個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