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原被端方所藏的毛公鼎,在端方死後被後人售賣,幾經流轉,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歷經劫難,幾次被典押、質賣,險被日軍掠走。但終被葉恭卓、葉公超、陳永仁等幾位收藏家、實業家保護了下來。1946年,滬上巨商陳永仁將毛公鼎捐獻給國民政府,隔年由上海運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館。
1948年,國民黨退守台灣,大量珍貴文物南遷至台北,毛公鼎亦在其中,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而毛公鼎重現世間之時,與之並稱“海內三寶”的大盂鼎、大克鼎雖然也已再次出土,守護者潘達於卻選擇了秘而不宣。直到1951年。
潘裕達說:“其實國民政府要員在抗戰之前和之後都找到過好婆,動員她獻寶,但她一直不為所動。抗戰勝利之後,好婆主要居住在上海。在這座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她親眼看到了新舊兩個社會的天壤之別,這才決定把寶鼎捐了出來。”
1951年9月,在潘達於的指點下,現代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陳夢家等人搬開角落中的雜物,微塵輕揚中,寶鼎重光再現。
剛剛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以隆重的授獎典禮表彰潘氏捐獻之舉。文化部特頒褒獎狀:“潘達於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為祖國歷史名器,六十年來迭經兵火,保存無恙,今舉以捐獻政府,公諸人民,其愛護民族文化遺產及發揚新愛國主義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揚,此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