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認為台灣需要一個統派的第三勢力。台灣有藍、有綠、有獨、有不統不獨,卻沒有堅強的統派勢力。我曾經寫過不少鼓吹統派壯大力量的文章,也得到不少迴響。但整個社會來看,統一至今仍非主流民意,這對統派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接著談談統派到底在台灣發揮了多少力量。台灣自解嚴以後,統派組織紛紛成立。“中國統一聯盟”在1988年4月4日成立,這是台灣第一個以和平統一為宗旨的政治性團體。“新黨”在1993年8月10日正式成立。同年11月24日,許歷農將軍在記者會上發表《大是大非》,宣布退出國民黨、加入新黨。許歷農又在1994年5月8日成立“新同盟會”。1998年“台灣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成立,梁肅戎出任首任會長。
我講的這幾個統派團體,不管是統盟、新同盟會或統促會,在成立大會時就有600到800人參加,其中包括文化界、政治界、學術界的社會菁英。還有一些團體從未向政府登記,例如“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到現在都未立案,卻推動了“中國統一聯盟”與“勞動黨”的成立。
統盟成立了26年、新黨成立了21年、新同盟會成立了20年,這些團體到底在過去做過哪些事,我無法在此一一表述,只能略舉一二。
統派處境艱困 但在關鍵時刻表達關鍵聲音
基本上,過去20多年,統派團體除每一年會在固定的日子,例如七七盧溝橋事變、台灣光復節,舉辦紀念活動,更在台灣社會及兩岸關係發生重大事件時做出回應。例如1997年李登輝利用第三屆國民大會“修憲”“凍省”,加快分離主義的腳步,新黨國代為了反“凍省”,被國民黨及民進黨國代打得頭破血流。例如1999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2002年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統派團體都立即以開記者會或走上街頭等不同方式,表達反對立場。又例如2003年9月6日李登輝發動“正名大遊行”,號稱有20萬人走上街頭;隔一天,中國統一聯盟主辦了“反正名大遊行”,數萬人在台北街頭高調反對台灣正名“建國”。我們必須承認,李登輝執政末期及陳水扁執政的8年中,統派的處境非常艱困,但仍盡心盡力地表達了堅定反對“台獨”的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