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中國1931--悲情成歷史 警示留後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18 10:13:42  


1931年水深火熱的中國
  1 柳條湖爆炸:有橋還是無橋?

  1931年9月18日,中國東北──當時國際上更習慣稱它為“滿洲”。(為表述方便,本文將交叉使用這兩個稱謂。)

  沈陽通往長春方向的鐵路,即當時由日本控制的南滿鐵路,經過一個叫柳條湖(又稱柳條溝)的地方。夜十時二十分左右,隨著一聲爆炸,硝煙騰起,平時不起眼的柳條湖,頓時變幻成一個巨大的陰影,把整個沈陽籠罩。

  這次爆炸,史稱“柳條湖事變”,後來又稱“九一八事變”:

  夜間,日本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第三中隊副隊長河本末守中尉,帶領六名士兵來到距沈陽北大營七百米的柳條湖,將多包小型炸藥設置在南滿鐵路道軌上。十時二十分,日兵將炸藥引爆。東側道軌接頭處約有1.5米的鋼軌被炸彎,兩根枕木損毀。二十分鐘後,一列從長春開來的列車還是安全地駛過爆炸點,正點到達沈陽車站。

  這是《二十世紀中國全紀錄》一書中關於這次爆炸的描述。從中可以看出,爆炸的後果並不嚴重。在上海編輯英文刊物《密勒氏評論報》(Millards Review of the Far East)的美國記者鮑威爾(John B. Powell),和一批外國媒體駐華記者,在“九一八”後立即趕往沈陽採訪。在日軍的島本少校陪同下,這些外國記者前往柳條湖爆炸現場採訪。根據自己的觀察,鮑威爾看出了日軍事後的現場偽造:

  在現場,我們和一些軍事觀察員看到三具中國士兵的屍體倒臥在鐵路旁,可能他們是在逃跑時被擊斃的。島本少校說:“他們就在這兒引爆了炸藥,炸毀了三根枕木和一段鐵軌。”毀壞的地方已經重新修好,島本少校一邊說,一邊把三根新枕木和一節新鐵軌指給我們看。島本又提醒我們說,從那三個中國士兵倒斃的地點,可以看出他們是在逃跑時被擊斃的。但是,島本少校卻忽略了一個很小的事實:在那三個中國士兵的倒臥之處,居然沒有血跡!由於在進攻沈陽的同時,日軍還攻擊了沈陽附近的中國駐軍,所以弄三具中國士兵的屍體放在這兒,顯然是輕而易舉的事。(《鮑威爾對華回憶錄》,第186頁)

  鮑威爾還寫到,後來一位隨國際聯盟派遣的李頓調查團來到沈陽的美國專家,發現了日本人的一個更大破綻:

  隨團同行的美國專家道弗曼(Ben Dorfman),仔細查對了南滿鐵路的行車時刻表,結果發現一列時速五十英里的快車,就在日本軍方所說爆炸事件發生後的二十分鐘內,竟然通過了所謂被中國方面破壞了的鐵路路段!為了自圓其說,日本軍方推出了一名証人。該証人是那趟列車的乘務員,他証實說,當列車通過那路段時,他曾經感覺到“輕微的震動”。(《鮑威爾對華回憶錄》,第186頁)顯然,柳條湖爆炸是由日本關東軍自己一手策劃的、後果並不嚴重的爆炸,但它卻成了攻佔沈陽的借口。

  幾個小時後,1931年9月19日晨二時二十分,美國駐華公使詹森(Johnson)從北平向華盛頓的美國國務卿史汀生(Henry Stimson)發去一封電報:

  張學良元帥的顧問端納(Donald)剛才告訴我說,張元帥收到從沈陽發來的電報說,9月18日晚十時,一小隊日軍離開軍營向沈陽城東南方出發,並用步槍和大炮射擊東大營(進攻的應是北大營──引者)、軍火庫及城區,炮火每分鐘一發。約有七十名在東大營的士兵受傷。城區受損毀程度及傷亡人數不詳。端納說張元帥已命令全體在軍營的士兵藏好軍械不得還擊,並指出事件明顯是日本軍隊失控,日本領事當局無能為力。直到今晨一時仍有槍聲,在西門的日軍似已包圍城市。(見《美國外交文件》第3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