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主體性上蔡扁一樣 但蔡顯得比較溫和
我認為,在台灣主體性上面,蔡和扁是一樣的,都是一邊一國;但是蔡主席所呈現出來的語言和姿態是相對溫和的,她並且用更多的理念闡述物圖吸納中間選民,包括外省族群對於民進黨的認同。所以蔡才會說在不預設前提之下進行兩岸的交流對話,甚至上次在“流亡政府論”裡頭,也碰觸到族群問題,她認為是要把“台灣性為主題納入中國性為客體”,可見她希望能夠有這樣的對話,其實這裡面她有很大的善意,也看得出她的企圖心。
所以,蔡英文在這樣思維之下,做事是比較穩健、低調、審慎,一步一步來,不會像陳水扁那樣一下子把一個東西推到底、或者用很政治性的語言。蔡的做法,都是先釋放一些訊息,而後看看大家的回應,務實而穩定地前進。
像剛剛怡忠所講的,不預設前提進行兩岸交流,一方面是釋放想重返執政、不要讓國民黨壟斷話語權的訊息,同時也希望召喚中間選民,表明民進黨有處理兩岸事務的能力。在這樣的前提下,蔡想要兩岸交流,我不認為她想要設置一個會影響到決策的平台,而是一種形式,讓人感覺民進黨也能夠與中共對話,以爭取中間選民的認同。
蔡英文選擇智庫的好處
蔡英文選擇智庫、用學者,我覺得有幾個好處:第一,學者沒有政治上的實權,沒有那麼高的敏感性,所以相對較安全;第二,蔡本身也是學者出身,學界人脈豐沛,我相信這裡面也有一些她信得過的人。那麼藉由這些她信得過、又沒有那麼高敏感性的人,至少能夠初步傳達一些訊息,雙方不至於誤解對方的意圖,同時也不讓國民黨壟斷兩岸政策話語權,並達到以蔡為主處理兩岸議題的目的。因為如果今天是“立委”、中常委這些在政治上有相當實力的人來處理兩岸事務並持續進行交流,長此以往還能確保以蔡主席的意志為主導且準確傳達其意念嗎?我存疑。
所以我認為,蔡英文想先用智庫,是有多重的考量──她可以主導,又信得過,又能夠釋放適度的訊息,又有安全閥,又不至於一下子跳躍到太高的作用而影響到決策。她如果只是想要低度的、不要被國民黨壟斷話語權,能夠對外召喚人民、爭取認同,其實就夠了,不必要到有那麼正式的制度化建構或成立。
郭正亮:這個智庫去大陸是公開的嗎?
余莓莓:我覺得也有可能從私底下的交往先開始,可以有各種方式,比如說可以在台灣內部找智庫的人釋放一些訊息出來,那公開與私底下的作為方式就不一樣。但是,怎麼樣把訊息傳遞出去,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和技巧來進行,或暗或明。但是我相信,她找的都是信得過的人,而且不會是有高度敏感性身份的人,這樣可能比較安全一點。
郭正亮:卸任官員可以嗎?
余莓莓:可以呀,你看蔡英文建構的智庫裡頭,就有很多卸任政務官的身影。所以智庫、學界都可以,其實也蠻適合的;加上過去有共事經驗,蔡也信得過。所以我覺得都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不認為她會期待這個交流一下子跳躍到很高的作用去。
郭正亮:如果不公開就不會有你剛剛說的作用,因為人家不會知道,你是希望有宣傳作用。
余莓莓:那要看怎麼設計,因為也可以形式大於實質,就看你要形式大於實質、還是實質大於形式,那就有不同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