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謙將軍的以“建設性”方式貫徹“一個中國”的主張,富於彈性和創意,也具有高度的實踐意義。體現了大陸學者對“一個中國”理論創新方面的努力探索。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劉國深用“國家球體理論”為“一個中國”做出新解析。在《加強兩岸政治互信ABC》(第144期)一文中,他提出,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不一樣的是,中國這一“國家球體”的表皮目前是由紅藍雙色構成的,因為中國境內存在著兩個競爭國家代表權的政權,她們分別在不同的空間和場合代表著這個球體,雙方形成了事實上“一體兩面”的關係。基於上述“球體理論”,兩岸雙方的政治關係是“領土主權一體,政權差序並存”的政治狀態。
劉國深的“國家球體理論”雖然還不完善,但其基本觀點是建立在“兩岸一中”的基礎上,從兩岸關係的現狀出發來分析、探討兩岸的同與異,尋求共識及解決政治分歧之道;在不涉及主權的情況下,為兩岸找到合適的政治定位。
余克禮、李家泉、郭震遠、許世銓、周志懷、仇長根、嚴安林等眾多大陸學者以及台灣的蘇起、楊開煌、邵宗海、張麟徵、趙春山、包宗和、張亞中、黃光國、謝大寧、潘錫堂等很多學者也在中國評論月刊上對“一個中國”內涵的豐富和深化提出了各種建議和建言。應該說,“一個中國”論述的發展和深化,是與海內外數百名專家學者們的共同努力與建構分不開的。正是兩岸四地學者們長期的探索和論述,推動了“一個中國”論述的發展,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的構建奠下堅實的基礎。
實踐無終止,兩岸關係的發展無終止,理論創新也無終止。2008年12月,“胡六點”提出“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就有了構築政治互信的基石,什麼事情都好商量。”首度提出“一個中國框架”的概念。2012年7月,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對一個中國框架作出具體闡釋,指出“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這一客觀事實,形成共同認知,就確立、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
“一個中國框架”,是大陸方面最新提出的關於“一中”的重要概念。如何看待和分析“一個中國框架”,是當前兩岸學界的重要課題。因為她的內涵中隱含了開啟未來兩岸政治對話的鑰匙。對此,中國評論月刊和中評社積極組織兩岸學界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