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仁”、“中”、“家”這三個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儒家思想的內核,也正因為這三個重要的元素,使得中華文化大大有別於其他的文化體系。平心而論,中華文化是公認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但也只有中華文明能夠延續到今天,仍然保持著生機活力,而其他文明早就都已經滅絕了。中華文明怎麼能夠綿延不息,就跟“仁”、“中”、“家”這三個元素密不可分。中華文化,在時間上,可以綿延不息長達五千年之久;在空間上,所謂的“中國”,其實本來就是指在洛水流進黃河那個交會附近的洛陽盆地,以及黃河由北向南流而拐向東流的運城、臨汾的晉西南一帶。古書所記載的中國,就是指這兩個小地方而已。但隨著時間的綿延,華夏文明就不斷向四方擴大,向北逐漸及於蒙古草原,向南達到閩粵一帶,向西則達到甘肅、四川,向東則到海邊。
這種綿延與擴張的方式,也跟其他文明大有不同,其他文明基本上都經由戰爭或是殺伐完成,而中國的文明之所以擴展是藉著所謂的“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也就是說由於週邊的民族嚮往華夏文明,而主動採行華夏文明。打個比方,像楚國在春秋時代是被列為蠻夷之邦,但是楚國後來接受了華夏文明,在戰國時代變成了華夏一份子;而吳、越本來同樣也是蠻夷之邦,吳、越同樣在楚國之後,一樣被認為是華夏的一份子;乃至於後來的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都曾經佔領了大半個北部的中國, 後來也都全部融入了華夏民族。滿清雖然佔領了整個中國,到最後也全部融入中國。所以說就是因為中華文化基本元素就是“仁”、“中”、“家”。
“家”是代表一種自然血緣的凝聚力,由親及疏、由近及遠,契丹的雄主耶律阿保機運用得最為嫻熟,這個方式後來也被蒙古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所學習,成吉思汗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就是把東邊交給他三個弟弟,而西邊就交給他三個兒子朮赤、窩闊台跟察合台,而最小的兒子托雷則留在蒙古本部 。家就是最自然的血緣關係,用這樣撐起整個天下。而“中”就是不走偏鋒,不太過與不及,正因為這樣才能夠包容萬物,存異求同,不會像西方因為宗派信仰不同,可以進行長達數百年的宗教戰爭。譬如荷蘭人就是受不了他的母國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強迫他們改信天主教,就起來反抗整整八十年。這種事情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因為有這種“中”的思想深入民心,成為我們的文化基因,這就造就了中華民族能夠包容廣大,各種不同文化的民族可以繁榮共生的局面。透過一兩次的武力征伐來完成統一,那種統一是假象的、短暫的 ;而透過這種包容,長期互相了解、互相影響,就鑄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更重要的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仁” ,正如孟子所說的 “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強調王道,愛護百姓這種觀念早已深入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