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講中華文化的第一週期,就是指從堯、舜以來到唐朝初年;第二週期應該是以韓愈、李翱起頭,北宋五子開道,然後朱子集其大成,延續到19世紀末。而我們現在所提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指的就是在改革開放40年經濟建設取得輝煌的成就之後,在恢復文化自信的同時,我們如何從過去開出的第二週期去汲取經驗與教訓。
第二週期是怎麼開創出來的?東漢末年到隋朝建立前這400年裡頭,儒學被佛教跟道教邊緣化,當然是由於當時本身儒學的詮釋支離破碎,且當時天下大亂,大家想要安心立命。而之所以儒家能開出第二週期,就是因為這些大儒們是以孔孟思想為基礎,而突顯了《易傳》、《中庸》、《大學》這些經典的重要性,來彌補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罕言性、命、天道”的缺憾。孔子主張“不知生,焉知死”,但是在天下大亂的時候,大家要安心立命,佛教告訴你,人死後會往何處去?人從何處來?道教講長生不老,儒家講“未知生,焉知死”,這就不合時宜了。所以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可是佛、道講怪、力、亂、神;儒家“罕言性、命、天道”,但是佛家講“明心見性”,道家講“道法自然”。
在儒家,當時只有思孟學派講心性,也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所以新儒學為何突顯《易傳》,因為《易傳》講陰陽、屈伸、變化、往來、鬼神之道;《中庸》就專門講性、命、天道;《大學》講治國平天下。此外,新儒家又吸收佛、道兩家的長處。像程頤,在替楊時說明張載所寫的《西銘》時,跟他提出“理一分殊”,這就是從佛教裡面的“月映萬川”而來。因為程頤講了“理一分殊”,到楊時的時候,就開始深刻反省,把它發揚光大,到他的三傳弟子朱熹那裡,“理一分殊”就成為中國思想界的一個重要範疇,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共性”與“特性”。另外一個例子,太極圖本來是道士們修真煉氣的一幅圖,周敦頤寫了一篇《太極圖說》,引述《易傳》跟《中庸》來解釋太極圖。而到朱熹時,他的大弟子蔡元定又把太極圖從四川帶回來,朱熹就在周敦頤的基礎上,又寫了《太極圖解》以及《太極圖說解》,從此《太極圖說》就成為新儒家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朱熹就這樣完成了儒學進入第二週期,這同時也是儒學的第一次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