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兩岸認同的折裂令人擔心
我補充一下,因為亞中談的與認同非常有關係,尤其對於中國的認同。接受我是中國人,中國是我的祖國,我在感情上是認同的;也就是在感情上,我就是中國,中國就是我,這就是認同的基本內涵。你剛才所談的馬的這些做法與思想,基本上對中國已經不是很認同了。從人類文化學、政治文化學來談,認同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對“國家的認同”在我研究裡稱作“國家文化”stateculture,非常非常重要。也就是說,認同是一個種心理上的感情取向,假如我們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是中國的一分子,這個文化才成立。
我現在擔心的是,在台灣這個地方,認同中國的文化已經斷裂了,而且台灣主體的認同愈來愈高漲;像海洋一樣,兩岸很多研究中國問題的人,只看上面的波濤,看很多事件、很多的衝突,往往忽視海洋正在漲,漲的就是台灣主體意識,包括剛才說的馬英九的偏安觀念。
反過來說,台灣主體認同是指去中國化的文化。當去中國化、台灣主體的認同愈來愈高,馬講的不一定就是中國認同的文化。以英國與美國為例,美國也是英國分出來的,但是現在美國人認同美國,不一定認同英國,他們是同一個種族,在認同文化裡面還是可以分的,在其他方面如家庭教育、宗教價值等等還是可以一樣。在台灣,李登輝開始強調台灣主體,他出過《台灣的主張》一書,他在書裡談台灣認同、談海洋的文化。他也不否定我們儒家老的文化底子,但是他的是海洋文化,是如何與日本文化接觸、如何與世界文化接軌,他還是可以這麼做。
我的看法是,馬要做中國文化的領航人,他是相信可以這麼做了,他可以把政治認同的文化與一般社會文化分開來,也不一定說不可以分。但民進黨這邊,它給你加東西進去,海洋因素、世界中心,以及與原住民融合的文化。這就是李登輝的台灣主張,所以我們要注意這個問題。假如認同的文化愈來愈偏向台灣主體的認同,這個要特別小心。上層很多的建構,如一邊一國的建構就在這個基礎上愈來愈牢固,我感覺馬英九元旦文告是往這個方面傾斜。
陳鵬仁:兩岸的統一是時間問題
陳鵬仁:剛才張教授的說法,我有一點不同意見。馬是個追求完美的政治人物,馬的文告不管怎麼寫,我看還是為了表達他的政治理念和意圖及爭取連任的語言啦!當然這是無可厚非的,這是我個人一廂情願的講法。我感覺馬第二任的時候,馬是會談這些問題,我是有此感覺,或許不會偏安下去,偏安還是一個暫時的東西,做為政治人物和政客不同,政治家都會思考自己應該有責任解決大是大非的課題。
(張亞中:我回應一下陳教授,我用三個角度來說:第一,這個元旦文告出來以前,政府單位反覆地強調這篇文告非常重要;第二,在建國百年時刻的元旦文告,絕對有其歷史意義所在,不是一個其他場合的發言;第三,長期對馬政府言論的研究,以及對他近身的觀察,我覺得這篇文告的內容幾乎就是馬的思想。這是我個人看法,提供做為參考。)
我知道你一定是根據你剛才所提到的,才會做這種判斷,但我個人認為,搞政治的人,他想的與做的不一定是一樣的。(邵宗海:問題是他不是搞政治的人!)這個你可以說他是書呆子也可以,也許他有這個觀念,這是我個人意見。
最後我想談北京如何看待“中華民國”存在一百年。我認為大陸對於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從國際法的觀點,可以說是“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在大陸是實質治理,在台灣是事實上的治理,你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講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因為內戰的結果形成兩個政府,這個立場可以主張,而且講得通。
另外一點,中國大陸如果這樣講,應該也可以站得住理;情勢上不用再講“中華民國滅亡”,因為“中華民國”一旦滅亡,台獨分子就可以說那我們來搞一個台灣共和國,變成間接幫助台獨,所以現在大陸也許有這樣的考量所以比較少講了。
我剛才說,用一個中國兩個政府,不管雙方如何表述這個政府,那是另外一回事,反正這是一個口頭的東西。將來台灣與大陸,我還是認為會和平統一,因為現在武器那麼發達,不像以前說要血洗台灣、武力解放台灣;用武力根本不可能,假如用武的話,將是兩敗俱傷,絕對不可能做到的。我相信大陸當局也知道對台灣將來還是和平統一。那和平統一的途徑當然包含很多,不管是交流也好、貿易也好,我相信用一個中國兩個政府這個立場,慢慢互動運作,台灣與大陸的和平統一是時間問題,我相信是可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