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地緣與文明:建立中國對中亞常識性認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29 00:09:01  


 
  傅斯年說的“西高地與東平原對峙”,這裡的東與西是以太行山和豫西群山為界,把中國的版圖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這主要是根據地形差別劃分的。東邊是大片的衝擊平原,西邊是夾在山中的高地,傅斯年分別稱之為“東平原區”和“西高地系”。東平原區“是絕好的大農場而缺少險要形勝,便於擴大的政治,而不便於防守”。西高地系是幾條大山夾著幾條合流造成的一套高地系,其中以關中高原最大,這裡主要就是今天的山西、陝西,在經濟上不如東平原區,但也不是很差,關鍵是地形好,“攻人易而受攻難”。另外,這個地方雖然不便於農業,但水草利於畜牧,“這樣的地理形勢容易養成強悍部落。”“西高地系還有一個便利處,也可以說是一種危險處,就是接近西方,若有文化自中央亞細亞或西方亞細亞帶來,他是近水樓台。” [7]

  “西高地與東平原對峙”的結束標誌著中原地區華夏族群主體融合的完成和定型。

  2、“西域-中原”

  在西漢時期,西域的範圍不僅包括現在的新疆地區,而且還包括跟這一地區山水相連的葱嶺以西,一直到巴爾喀什湖一帶,甚至對更西、更遠的地區。故廣義的西域是指我國玉門以西的廣大地區,包括新疆及中亞等地。西域之進入國人視野,起自漢與匈奴的對立。從史書記載來看,“西域”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的《司馬相如列傳》和《大宛列傳》中。

  在漢代前後時期,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中亞兩河流域至帕米爾到塔里木盆地今新疆大部分地區以及河西走廊地區,“覆蓋狀地活動著四大支塞人以及大月氏人和烏孫人等,他們均為歐羅巴人種,操印歐語。”[8]這些人都屬白種人,另外,由於廣大北部草原地區也一直活躍著游牧的操阿爾泰語系不同語言的蒙古人種,兩者也一定存在交流和滲透,只是仍以印歐人為主。戰國時期的秦國在西邊所要防禦的就是印歐人。

  關於這片大的區域到的自然地理特征呢,亞洲史研究專家墨菲說:“世界最大的半乾旱及沙漠地區覆蓋著歐亞大陸的中央部分,它從烏克蘭及今土耳其開始,跨越前蘇聯南部、伊朗大部、阿富汗和今巴基斯坦、蒙古人民共和國以及滿洲遼河中段以北和東京約75°以東的中國領土的大部。從氣候和植被方面看,西藏也屬於同類型幹草原-沙漠範疇,儘管它的自然環境主要由它的高海拔決定。在歐亞大陸的這片廣大地區的大部分,永久性耕地的農業只在幾處擁有可用於補充灌溉的水源的有利地區才有可能,比如分散很遠的綠洲。”

  “西域-中原”時代的到來是以南-北對立的加劇為背景的。傅斯年把南-北對峙說成是東漢以後的事,自有他的出發點,但如果把南-北問題看作是北方草原游牧帝國與中原農耕帝國的對峙,就可以發現,從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匈奴帝國就活躍於北亞草原,其給南方的農耕-定居帝國以不斷的壓力。這一草原-游牧與農耕-定居的南-北對峙模式是一條貫穿中國古代歷史的主線。張騫之鑿空西域,表面上看是一個東-西問題,而實際上其最直接動因在於解決南-北問題。當時,西漢人從戰俘的口中偶爾得知西域諸國與匈奴間的複雜關係,遂有聯合西域國家以對抗北方匈奴的戰略考慮,即“斷匈奴右臂”。這也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