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處於古代世界四大文明的中心地帶。在伊斯蘭化之前,在古代中亞影響最大的是佛教。根據巴托爾德的觀點,中亞在13世紀時完成了伊斯蘭化。“中央歐亞的歷史就是一部蠻族的歷史”,蠻族注定要被它所征服的更高級的文化所征服。當突厥人被伊斯蘭化以後,它比阿拉伯人更虔誠。現在,中亞五國中操突厥語族和伊朗語族語言的各民族以及東幹族都信仰伊斯蘭教,多數屬遜尼派,部分塔吉克族屬什葉派。
突厥化也是中亞歷史上的大事,並具有世界歷史意義。中亞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經之地,這裡也自然地成為不同種族匯聚融合之地。公元6-13世紀是中亞突厥化的時期,蒙古人的到來和統治是突厥化實現的關鍵,因為跟隨蒙古人來到這一地區的大部分游牧部落都是突厥人。突厥化主要是指語言上的同化。按照近代語言學的分類,突厥語是阿爾泰語系的一個語族,該語族下又包含很多不同的方言,現代土耳其語就是突厥語族的重要方言之一,其他的突厥語族方言還包括吉爾吉斯語、烏茲別克語、土庫曼語、阿塞拜疆語、維吾爾語等數十種。語言的相近使這些講突厥語的不同民族之間交流起來障礙比較小。在中亞地區,只有塔吉克人躲過了突厥化的進程,成為中亞當地主要民族中唯一操印歐語系的現代民族。
突厥化是游牧的突厥人在軍事上征服,並在語言和習俗上同化中亞至小亞細亞本地民族的過程。這個過程與伊斯蘭化合流後就更為迅速了。因為共同皈依伊斯蘭教以後,方便了突厥人與其他民族的通婚、混血。我們無法確定在當時的歷史過程中有到底有多少“突厥人”,但歷史學家一般認為這個過程並不是多數的突厥人同化少數的其他民族的過程,而是突厥人憑借其軍事的強大和統治,使其治下的各民族被同化的過程。操突厥語各族在軍事和政治上曾對世界歷史產生重要影響,與其有關的大的王朝/帝國有:以伊朗為中心的塞爾柱王朝(1037~1194);作為雇傭軍進入了阿拉伯帝國的核心,並在埃及建立的馬木魯克王朝(1250~1517);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創造的帝國(1370~1507),以及帖木兒後代創建的印度莫臥爾帝國(1526~1857);伊朗的薩法維帝國(1501~1736);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帝國(1299~1922)。
從突厥化的結果來看,它造成了一塊從中亞至中東的操突厥語各民族連在一起的大區域。這一區域的存在成為近代泛突厥主義興起的基礎。泛突厥主義在近代的興起與歐洲的“突厥學”有關。東方學家們提出,“突厥”是一個很古老的民族,他們散布於廣大的領域,而且,突厥人還在不同歷史時期創建了主導世界的國家和高級文明。這種思想成為近代民族主義的原料,在此基礎上,泛突厥主義者重新“發現”、“創造”和“虛構”出所謂“突厥民族”的歷史、史詩、傳統與民俗等,以相近的語言、宗教和現實處境為基礎,就產生出了力圖重建一種結合了乃至超越了伊斯蘭認同的所謂“民族的”主體性的衝動。泛突厥主義也是現代歷史上蘇俄在中亞面對的最主要的來自當地的主體性挑戰。
2、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的遭遇
伊斯蘭文明在西域的擴張和傳播造成的是兩大不同性質的文明的遭遇:世俗的儒家與宗教信仰的伊斯蘭。對中原王朝來說,它所遭遇的第一個大的神聖宗教文明-政治體不是近代基督教的西方諸國,而是來自中東的伊斯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