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等同中國,台灣基於反中共,然後反中國,認同從此開始發生劇烈的切斷。民意調查顯示,在千島湖事件之後,整個認同問題進入黃金交叉階段,台灣社會認同往而不返,台灣認同逐漸取代中國意識。在李登輝進入他最後一個任期之後,開始在教育上頭推動“認識台灣”。(王曉波:有三本,分為認識台灣歷史、認識台灣地理、認識台灣社會)在推動之初還不是正式的課程,但“教育部”強力要求學校教授;隨後一路下來,扁政府完全繼承,而且寫入歷史課綱,變成教科書,要上課、考試,於是這個過程逐漸塑造成基本的“國民意識”。
現在台灣30歲以下的年輕人,基本上對兩岸的認知就是“一邊一國”。那么台灣這邊叫做“台灣國”還是“中華民國”?從元旦升旗典禮、街頭上圍國旗圍巾,我們可以知道“中華民國國號”目前佔優勢地位,但問題是,對照於“憲法”規範,這個“中華民國”已經完全異化,這絕對是一連串政治操弄的結果。
李登輝最後一個任期,“教育部”內有一個秘密的“本土教育推動小組”,這是當時“教育部長”偶然的情況下說溜了嘴透露的,據說當時領導此秘密小組的就是杜正勝。後來,杜正勝從幕後走向台前,而且用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方式在台橫掃千軍,不管有多少爭議,他很徹底地推動了他的想法。舉例來說,以“教育部”慣例,是十年修改一次課綱,可是杜正勝可以為了推動本土教育,不依正常程序走,硬是先行推動暫綱(暫時課綱),以強力政治介入操作。
台灣歷史教科書的問題
因此,現在台灣歷史教科書最大的問題在於其結構,而不是個別用詞、用語問題。在詞彙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它盡可能採取中性用詞方式來描繪,可以有一些閃躲的空間。但我們不應被詞彙煙瘴所蔽,而要看透背後的結構性問題。結構性問題在於先教台灣史、再教中國史、世界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