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 
莫言回應獲諾獎質疑:我的小說是大於政治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19 17:05:17  


 
  這些地區性的文學獎,因其地域限制,不可能總是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諾獎似的風暴,但正是這些“中間代”文學獎項的江河匯聚成海,才有浪尖上的那朵美麗的浪花成就莫言們的精彩。

  普利策獎的光榮與夢想

  在美國,另一個備受矚目的獎項是包羅萬象的普利策獎,它包括新聞類和文學藝術類兩大類,文學藝術獎有小說獎、戲劇獎、詩歌獎、美國歷史作品獎、自傳或傳記獎和非小說作品獎。這個原本為鼓勵新聞從業人員而設立的獎項(約瑟夫.普利策本人生前是美國新聞業大佬)因為其中含金量頗高的文學類獎而成為美國文學界的年度大事。

  1917年剛剛設立普利策獎時,慷慨的普利策雖然已經死了,但還是留下了高達50萬美元的獎金(在當時簡直是天文數字)。不過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人們懷疑,一個瞎子設立的獎項還能具有什麼樣的“洞察力”呢?20世紀20年代,普利策獎相繼頒給揭露三K黨罪行、滅絕人性的監獄虐囚事件以及國家煤礦的礦工大罷工所引發的勞資矛盾的新聞紀實性作品,以其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一掃新聞業界的陳腐之氣。連帶著,文學類獎也開始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從根本上來說,文學是宮廷貴族的消遣,在那些文筆華麗的作家的筆下,總要能讓社會現實呈現出一種特殊的輪廓,這也許是讓普利策獎評委們特別反感的。小說有其特殊性,但也得照顧一下普利策獎的整體氛圍。一開始,普利策小說獎要求授予一部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國人生活圖景的作品,1921年,評委會一致否決了辛克萊.劉易斯的《大街》(193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而將該獎頒給了女作家伊迪絲.華頓的《純真年代》(後來它被馬丁.斯科塞斯拍成了電影),原因僅僅因為伊迪絲.華頓的小說比辛克萊.劉易斯的視野更為寬廣,這確實是事實,但以此就否定一部傑作未免失之公允,顯然也過於拘泥。這讓劉易斯感到憤慨,此人的小說在上世紀20年代風靡美國,紅極一時,哪裡吃過這個虧?所以當5年之後(即1926年),他的另一部長篇《阿羅史密斯》獲得普利策小說獎時,他也給了普利策組委會當頭一棒:他拒絕領獎。

  縱觀美國普利策小說獎的歷史(1948年之前都頒給長篇小說,1948年之後改為普利策虛構類小說獎,長短不限),你會發現,得到普利策獎的小說家很多都是惜墨如金的短篇聖手。海明威的冰山理論一度讓馬原的寫作激情徹底凍結在冰山裡了。雷蒙德.卡佛也擅長電報體,他終其一生都沒有寫過一部長篇,《大教堂》算是長的了,也就是1萬來字,對他來說可已經是一次漫長的旅程了。還有1979年獲獎的約翰.契弗,他獲獎不是憑借他的長篇《彈丸公園》和《法康納監獄》,而是描寫中產階級生活、具有風俗志性質的自選集:《約翰.契弗短篇小說集》。這和普利策傳記類作品的評選恰成對照,2003年,羅伯特.卡洛傳記系列作品的第三部《參院之主》(以美國越戰時的總統林登.約翰遜為主人公)獲得了普利策獎,但問題是,這套約翰遜的傳記還沒寫完,《參院之主》作為第三部就厚達1152頁,而且,最令人吃不消的是,到最後一頁,約翰遜還沒當上總統呢,這本書猴年馬月才能寫完?和普魯斯特一樣事無巨細的傳記還能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也真讓人期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